close

台灣接受日本的各項事物容納度很高,其中包括使用日語當中的各種詞彙。
像是捨「高手專家」而就「達人」,化「躲藏隱匿」為「神隱」,都是很典型的例子。
最近還發現,「控」這個說法好像有愈來愈氾濫的趨勢,已經到了無物不「控」的地步了。
顯然,台灣在使用日語詞彙方面,有青出藍而勝於藍的一個趨向。
例如「達人」這個詞,本來應該是技術達到爐火純青顛峰造極的高手、專家、大師才對,可是在傳播媒體的濫用之下,「達人」感覺已經高度降低,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了。想想看,連「理財小達人」這種詞都出現了。這真可算是「達」到了一種「無人不達人,處處皆達人」的地步了。
再來是「神隱」,台灣新聞媒體好像特別鍾愛這個字眼。只要某某「大人物」跑去躲個幾天不出面就說是「神隱」,這根本是誤解了這個詞的原本涵義。實際上,日文當中的「神隱(かみかくし)」,並不是神(大人物)跑去躲起來讓人找不到,而是神把人給藏了起來,使得這個人消聲匿跡不見蹤影。這其實是算是一種綁架行為,其中的犯人是神,而被害者則是消失不見的那個人(通常是小孩)。這種說法源自於日本的民間信仰,小孩失蹤不見遍尋不著,就說是「神隠し」。
而台灣媒體當中所使用的「神隱」,估計來源應該是出自於宮崎駿的動畫作品「神隱少女」的片名。中文使用的名稱的確可以把神隱理解成「像神一樣地隱藏起來」,但是看看日文的片名「千と千尋の神隠し(千與千尋的神隱遭遇)」就可了解,短短的幾個字,就暗示了從人界誤入神域的少女千尋(ちひろ),被統領八百萬神(やおよろずのかみ)的湯婆婆奪去真名,改名為千(せん)而失去自我的一段遭遇。因此,「神隱少女」應該要改成「被神隱藏的少女」才會符合原來片名的意思。
看看從大家風範的「達人」變成普羅大眾的「達人」,再從神祇藏匿普通人的「神隱」變成像神一般地躲藏起來的「神隱」,可知文字詞語的約定俗成,在這兩個字詞的運用上表現得是淋漓盡致。而像「胖“達人”案後“神隱”?小S又登大陸媒體」這樣的標題,又可算是約定俗成的登峰造極之作了。
最後說說「控」這個字的氾濫吧。這個字已經變成一個「接尾語」了,鞋子控(鞋控)、帽子控(帽控)、包包控(包控)、圍巾控、首飾控、手機控、文具控,現在感覺不來個什麼××控的,好像就跟不上時尚流行了。
其實,「控」這個詞源自於日文「コンプレックス(complex)」的縮音,現在普遍當成「迷戀某物愛好者」來使用,但原本的意思是「壓抑在心中而不被意識到的感情現象複合體」的意思,中文經常被譯為某某「情結」。這本來是心理學上對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,而「戀母情節(マザコン)」與「戀父情節(ファザコン)」就是最廣為人知的兩個典型用法了。
被稱做某種情結(コン)的可算是一種病態,因為應該沒有人會公開地向人宣稱自己是戀母情結。戀母情結(母控?)除了是依戀自己的母親之外,還有將這種心理狀態投射到自己的女友妻子身上,凡事以母親的意向為依歸,缺乏自己的想法與主見。這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,不能單純以「愛戀」兩個字輕鬆帶過。而在日本「マザコン(母控)」明明白白地是一個貶義蔑視的字眼,被稱為「マザコン(母控)」的成年男子通常都有軟弱無能,生活大小事都要仰賴母親處理的印象。像最近常常聽到的「媽寶」,勉強也可算是日文「マザコン(母控)」的一種類型吧。
另外在日本的漫畫電玩等流行文化當中,也經常使用「控(コン)」這個字來形容對於某種物象迷戀偏好的心理現象,最有名的就是以小女孩(幼童)為戀愛對象或性對象的羅莉控(ロリコン/ロリータ・コンプレックス)了。其他像是「シスコン(姊妹控)」「ブラコン(兄弟控)」「ショウタコン(正太控)」「ミニコン(小物控)」「アニコン(動物控)」等等,一般除了會在虛擬的動漫世界出現之外,基本上都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字眼。而這些表示喜愛迷戀的「控(コン)」的複雜情感,如果再更進一步發展的話,也許可能就會達到一種「戀物癖(フェチ/フェティシズム)」的境地。
日文當中是聽不到「シューズコン?(鞋控)」跟「バッグコン?(包控)」這樣的說法的,所以當我看到「我不但是個鞋控還是包控」這這樣的用法時,都不自覺地會聯想到隱藏在它們背後原本應有的種種複雜語感,而且這些語感都不能算是正面的。
因此,基於我對日語的認識與了解,以上所提到的這三個詞語,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在我的語言當中的。然而,不管是達人、神隱還是控,它們已經確確實實地充斥在我們的語言生活當中了。不論喜歡與不喜歡,它們的存在事實是絕對無可否認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達人 神隱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州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